1、圣人被褐怀玉。——《老子》七十章
2、祸莫大于不知足。——《老子》四十六章
3、非无足财,是无足心。——《墨子·亲士》
4、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论语·学而》
5、人咸知饰其面,而莫修其心。——《女诫》
6、道人善,即是善。——清代贾木斋《弟子规》
7、扬人恶,即是恶。——清代贾木斋《弟子规》
8、勿以己才而笑不才。——《晋书·殷仲堪传》
9、义者,不毁人以自益。——《新序·杂事三》
10、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老子》四十四章
12、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老子》五十六章
13、知人易,自知难。——《吴越春秋·勾践外传》
14、人而无仪,不死为何?——《诗·庸风·相鼠》
15、好学近乎知,知耻近乎勇。——《礼记·中庸》
16、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17、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道德经》三十三章
18、不知足者之忧,终身不解。——《韩非子·解老》
19、福莫大无祸,利莫美不丧。——《淮南子·诠言》
20、宁人负我,无我负人。——《晋书·沮渠蒙逊载记》
21、亡德而富贵,谓之不幸。——《汉书·景十三王传》
22、量小非君子,德高乃丈夫!——明代佚名《名贤集》
23、积善有善报,积恶有恶报。——明代佚名《名贤集》
24、不修其身,虽君子而为小人。——《答李诩第二书》
25、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26、誉人不增其美,毁人不益其恶。——《论衡·艺增》
27、人生难得老来安。——元代王恽《和东泉翁山中杂咏》
28、如不知足,则失所欲。——《三国志·魏志·王昶传》
29、不患其不富,患其亡厌。——汉代班固《汉书·景帝纪》
30、小人可以为君子,君子可以为小人。——《荀子·性恶》
31、劳苦之事则争先,饶乐之事则能让。——《荀子·修身》
32、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明代佚名《增广贤文》
33、受人者,常畏人;与人者,常骄人。——《高士传·曾参》
34、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语·卫灵公》
35、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孟子·尽心上》
36、心欲小而志欲大,智欲圆而行欲方。——《淮南子·主术》
37、怨人不如自怨,求诸人不如求诸己。——《淮南子·缪称》
38、毁人者,自毁之;誉人者,自誉之。——《鹿门隐书六十篇》
39、大丈夫当容人,勿为人所容。——元代王恽《玉堂嘉话》卷五
40、酒中不语真君子,财上分明大丈夫。——明代佚名《增广贤文》
41、以信待人,不信思信;不信待人,信思不信。——《傅子·义信》
42、人之为善,百善而不足;人之为不善,一不善而足。——《庸言》
43、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清代朱柏庐《朱子治家格言》
44、身无道德,虽吐词为经,不可以信。——清代魏源《默觚·学篇一》
45、怒不变容,喜不失节,故是最为难。——《三国志·魏志·后妃传》
46、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论语·里仁》
47、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礼记·中庸》
48、为人但知足,何处不安身?——元代耶律楚材《西域河中府十咏》之五
49、慧者心辩而不繁说,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扬天下。——《墨子·修身》
50、人必其自爱,然后人爱之;人必其自敬,然后人敬之。——《法言·君子》
51、圣人之于善也,无小而不举;其于过也,无微而不改。——《淮南子·主术》
52、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清代朱柏庐《朱子治家格言》
53、不贪便是富贵,不苟何惧君王。心死方得神活,魄来然后魂昌。——《群仙要语篡集》
54、口中语少,腹中食少,心中事少,夜间睡少,依此四少,神仙必了。——《论八关节》
55、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清代朱柏庐《朱子治家格言》
56、君子以道为乐,则但见欲之苦焉;小人以欲为乐,则但见道之苦焉。——清代魏源《默觚·学篇九》
57、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道德经》六十八章
58、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易·系辞下》
59、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道德经》六十七章
60、欲求长生者,……是道则进,非道则退。不履邪径,不欺暗室,积德累功,慈心于物,忠孝仁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怀幼。昆虫草木,犹不可伤。宜悯人之凶,乐人之善,济人之急,救人之危。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几之失。不彰人短,不炫己长。推多取少,受辱不怨,受宠若惊;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太上感应篇》
清虚道堂 玄妙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