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复归于婴儿

放下烦恼,宁静致远;放平心态,心自翩跹;大道似水,顺其自然;无欲无为,无上境界!

 
 
 

日志

 
 

萧天石:止念诀要  

2013-05-17 15:14:46|  分类: 道家丹功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修道人第一要着,在斩除杂念,再使念念归于正念,由正念而止念,由止念而无念,正所谓“一念不生,寂然不动”者是。当入坐时,杂念最难除,万念纷纭,莫可止极。愈除愈不得除,愈止愈不得止,有如抽刀断水水更流者是。对此先可用斩截工夫!妄念起于识根,将识根斩截,则自对境无心;或转识成智,则自对境无妄。妄念之生,在于妄尘;欲灭妄尘,先净六根。六根清净解脱,则无六尘;六尘既无,则无六识;六识既无,则自真心现前,而妄想杂念,亦自不消而自无矣。

       其次,可用觉照工夫。古真谓:“念起即觉,觉之即无。”“念起即照,照之即消。”佛家常谓:“念起是病,不续是药。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但事来不受,一切处无心,便即可无念也。无念之念,谓之正念;正念现前,识念自然污染不得。”正念唯一,便可念念不生,无念即无生,无念亦无灭;由斯而渐至于止念之境。念止至寂,浑浑沦沦,寂寂惺惺;无人无我,无天无地;自然冲虚灵明,寂静如如,而入真无念无息之大定之天,与道合一矣。故清净子诗曰:“妄念才兴神既迁,神迁六贼乱心田,心田既乱身无主,六道轮回在眼前。”

       修道之人,能至念头不动,或一念不生,便自可一时有一时之福,一日有一日之福,一月有一月之福。此须由炼而渐至,非可一蹴即及也。理可顿悟,功须渐至!见卵而求时夜,见婴而求勇士,旷古以来,未之有也。及其用功之久,自然有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能所两忘,色空俱泯,无滞无碍,不染不着,而得入大自在天也。六祖云:“惠能无伎俩,不断百思想。”此是六祖境界,非初入道人所可得而言也。故初学道人,总以无念为下手工夫。无念之初,先求简念,简之而至一念,一念专精,再简之便可无念矣!吕祖百句章云:“无念方能静,静中气自平;气平息乃住,息住自归根。归根见本性,见性始为真。”故无念实为修道之入门切要功夫。

  念头之起,全在一心向外放驰,将放驰之心向内收回放在腔子里,一驰即收,久久纯熟,自可到念头不起境地。此即古圣所谓“退藏于密”者是!孟子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此“求放心”三字诀,即为千圣血脉。心不放,即能存。放则念起,存则念止,看它从何处起,从何处出,从何处止,便得“本心”、“真心”之所在。真心与本心,只是一点灵明,虚静寂照,无声无臭;一有营为,便生念虑;思虑心一起,即失真体。在此处认心,只是心之运用,而非心之真体也。陆约菴有云:“看前一念过去,后一念未来,这过去未来之间,是名无念。却向此一眼认定,再莫放他,便是真心所在。求即求此,存即存此,养即养此,学问即学问此。”尹真人诗曰:“灵光终夜照河沙,凡圣原来共一家,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六根不动,念即不生,六尘亦自灭矣。念起即妄,念止即真。止念旨要,即在求复其念头不起之真体,而得彻见本来面目,以为入圣入道之初功也。

  一念起则一害生,故圣人常以无念为宗。圣罔念则狂,狂克念则圣,圣狂之分,只在一念。仙凡之别亦然。无明即在念起,断无明即在止念。止念之下手,即在用克念法。

       克念法:克念之道,有须从事上克者,有须从理上克者,有须从心上克者。工夫不同,下手处不同,归处趋则一。惟以从心下手为简要,克至万念俱无,一念不起,得道矣。洪自识谓:“念头起处,几觉向欲路上去,便挽从理路上业。一起便觉,一觉便转。此时转祸为福、起死回生的关头,切莫轻易放过。大抵心地清净,则一动即觉,觉即转,转即无矣。

       其次,在用观心法。观心不动,其念自止。复观一念未起之前,念自不继。”古云:“观心心不有,心无境自空。”若徒用心止念,则有如火上添油矣!

  修道人欲除念澄神,首在能不起烦恼心,不起贪求心,不起妄想心。一有妄想心,则凡明知其不可能者。亦无不幻念纷飞;一有贪求心,则即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亦无不贪心难断;一有烦恼心,则即处瑶池仙境,玉阙天宫,亦无不苦念丛生。三心斩绝,则自可心地清静,一念不生。设不能一念不生时,亦可以“一念业心,永不旁务。”进之,委心虚无,不续不随,则自抵于“无念”境界矣!

  六祖有云:“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凡夫乃真佛种子,烦恼为无上菩提。超凡以入佛,入佛而不住佛位,即佛以入凡,佛凡无分,此是大慈大悲无上成就。脱烦恼以证菩提,用烦恼亦可增长菩提。再进一步,菩提而不以菩提自了,再转向烦恼中去,所谓汤镬中行者是。惟工夫到此境地不易。又张拙见道偈谓:“断除烦恼重增病,趋向真如亦是邪。”与憨山大师所谓:“妄想兴而涅槃现,烦恼起而佛道成。”亦烦恼即菩提之又一注脚也。修道人可由此併参!

  六祖又云:“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凡夫与佛,只在一念迷悟之间;迷即凡夫悟即佛,作仙作圣人亦然。这是何等简易事,一念转回,顿超立就。老子教人以“能婴儿乎?”孟子教以“不失赤子之心”,佛陀教人以“穷取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都是教你向后退转、向内收敛,不向前奔驰、向外追求;以向前向外即迷,向后向内即悟也。以婴儿、赤子与父母未生本来面目,均为无境、无相、无念、无心意识之本体。故六祖接着又说:“前念着境即凡夫,后念离境即菩提。”这即是说;对境有念即凡夫,对境无念即菩提。对境生心即凡夫,对境不生心即菩提。着境即离,一离即灭;前念既灭,后念不生;心境俱泯,内外无分,如如不动,浑然一气,即可入真如境界。吾人须知,境从有上立,道向无中参!体认老子一个无字,则本来无心,何有前念后念?本来无境,何有着境离境?故六祖一道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即得衣钵也。

       体得无时万事休,人生何必苦追求!无奈世人忙到老,大休前头不肯休。正是“举世都从忙里过,谁人肯向死前休!”故古云:“即今休去便休去,欲觅了时无了时。”惟欲当下割断万缘,死心学道,求得一个真休歇处,亦非易事,亦非难事。能休则当下即是!不能休则虽万世,亦仍依然故我也!

  评论这张
 
阅读(194)|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